林則徐(1785年—1850年)
提起林則徐,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。其實,鮮為人知的是,他還是有名的治水專家。林則徐一生為官,治理河患、開發(fā)水利,足跡遍布全國13個省,治理了黃河、淮河、運河、長江、太湖等流域,其對海河的治理思想也有許多獨到之處。
與水利之緣
林則徐(1785年—1850年),字元撫,又字少穆、石麟,福建省侯官(今福州)人。嘉慶進士。曾與魏源、龔自珍、黃爵滋等提倡經(jīng)世之學。
林則徐初以翰林院御史,調(diào)升為浙江杭嘉湖道,因“修海塘,興水利”而深受士民愛戴。
清道光三年(1823年),他被擢升為江蘇按察使。因處事謹慎,決獄公平,被當?shù)匕傩枕炘弧傲智嗵臁?。后又奉命飭辦三江(吳淞江、黃浦江、瀏河)水利,疏浚黃浦江,并挑挖了吳淞江,以利宣泄。
清道光五年(1825年)夏季,黃河在江蘇南河高家堰決口,林則徐當時正在福州老家丁母憂。按規(guī)矩,臣子丁憂期間,朝廷一般無大事不能隨便宣召。但是,清政府為了盡快堵住決口,破例將林則徐從原籍匆忙召回。林則徐馳赴南河督修堵口工程,竣工后才回籍繼續(xù)丁憂。
道光十一年(1831年)二月,他被擢升為東河河道總督,辦理黃河河務。
在清代,黃河上御水的主要建筑物是用秫秸修的“埽工”。他說:“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”,必須堅決杜絕。所以,他到任后,就對所轄南北兩岸十五個廳各工段的秸料垛逐一查驗,按各廳料垛虛實情況嚴明賞罰,以除河工積弊。道光皇帝為此嘉獎他“向來河臣,從未有如此精核者”。同時,鑒于黃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嚴重,防守困難,他提出“碎石斜分入水,鋪作坦坡,既以偎護埽根,并可紆回溜勢”,以達到“工固瀾安”的結(jié)果??梢哉f,林則徐是在河南境內(nèi)用石料修河工的首倡者之一。
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他調(diào)任江蘇巡撫,又治理了瀏河及白茆河,使“三江”排洪,通暢入海,并采用石料整修加固了寶山被海潮沖塌五千余丈的海塘,治績卓著。
道光十七年(1837年),他被擢為湖廣總督。那時,荊襄連遭水患。林則徐到任后,親自監(jiān)修江、漢堤防。在汛期漲水時,他“周歷武漢、荊、襄,督視籌防”,取得防洪斗爭的勝利。
論修畿輔水利
大約在道光十八年(1838年)前后,林則徐在向道光皇帝力陳嚴禁鴉片的同時,還呈上了一份開發(fā)畿輔水利的建議書,這就是有名的《畿輔水利議》。林則徐一生留下的文字很多,但專著僅有《畿輔水利議》一篇。從當時情況分析,他是把禁煙和興辦畿輔水利作為其改革“朝政”、“救國利民”的重大政治經(jīng)濟改革措施提出來的。
當時,畿輔地區(qū)農(nóng)田面積為64萬頃,稻田大約占1萬頃。他認為北方稻田少是因為農(nóng)民不清楚稻田的收益巨大,而不是北方不適合種稻。為此,他提出了一系列在北方發(fā)展水田的行政措施和經(jīng)濟措施,主要內(nèi)容包括:
一是主張由地方官負責興辦水利,發(fā)展水田,反對專設營田機構(gòu)。他還主張把“成田之多寡、得稻之盈絀”作為考核地方官政績優(yōu)劣的標準之一。
二是為鼓勵北方農(nóng)民種植水田,提出“勸課獎勵”和“緩科輕則”的方針。比如,以前的旱田改作水田,不增加田賦征收量;新開墾的荒地,暫緩征收賦稅,即使將來要征收時,也要盡量從輕;民間開墾的荒地,可根據(jù)其開墾的實際效果,區(qū)別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等等。他預言:“如此則勸率既至,鼓舞自生。數(shù)年后,倍入之獲目驗而身習。美利所在,民自趨之,不待勸而無不勸矣?!?/span>
三是提出用行政措施保證營田工作的順利進行。一方面要防止地方官急功近利,出現(xiàn)差錯;另一方面要防止某些人“生事滋擾”和“違理妄行,借以阻撓政事”。他特別強調(diào)要“破浮議、懲阻撓”。
四是提出根據(jù)不同地形地勢采用不同工程措施的設想。例如,山地可引泉水、利用陂塘灌溉;平原區(qū)可利用閘、壩和渠系灌溉;濱海平原地區(qū)可作圍田;等等。同時,他針對當時畿輔地區(qū)出現(xiàn)的占墾洼地情況,主張劃出“永禁侵墾”的區(qū)域,這樣可以“舍尺寸之利而遠無窮之害”。
林則徐在對比了南方和北方的農(nóng)作物種植情況及歷代一些營田工作后,還提出了“南北種植之殊,端由民習,不盡關(guān)土性也”的觀點,進而主張將開發(fā)水田的工作推行到山西、陜西、河南、山東諸省,這樣“東南可借蘇積困而西北且普慶屢豐,此億萬世無疆之福也”。
總體來看,《畿輔水利議》一書集中反映了林則徐的基本經(jīng)濟思想,反映了他對國土開發(fā)的一整套設想。他渴望解決南糧北運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和弊端,強烈主張發(fā)展華北地區(qū)水田,逐步減少漕運數(shù)量,就近解決清朝國家機器正常運轉(zhuǎn)所需的糧食。
當然,林則徐大概是為了強調(diào)發(fā)展畿輔水田的重要性,因而在全文中幾乎只講水利,不講水害,回避了海河流域水文氣象的特殊條件等問題,這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《畿輔水利議》一書的科學價值。但他重視發(fā)展水利事業(yè),以興修水利而達到救國救民目的的決心和愿望,以及為此努力獻身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。
貶謫戍伊犁
為了解除當時的江、淮之困,他曾提出將黃河改道北流沿大清河(即現(xiàn)行黃河河道)入海的設想。在他提出這一設想后不到20年,黃河就發(fā)生了咸豐五年(1855年)的大改道,其行經(jīng)路線與林則徐的設想完全相同。
道光十八年,林則徐以湖廣總督的身份,被任命為欽差大臣,赴廣東查辦廣州、海口禁煙事務。次年6月,他在虎門把收繳的兩萬箱鴉片(約合230多萬斤)全部燒毀。
道光二十年(1840年)1月,林則徐調(diào)任兩廣總督。這時,英國圖謀進犯廣州,但見守備甚嚴,遂改道北犯浙江,鴉片戰(zhàn)爭爆發(fā)。迨英國的軍艦攻陷定海,在當朝投降派的慫恿下,道光皇帝“詔林則徐革去兩廣總督”,以琦善代之。當廣州兵敗,虎門失陷后,道光二十一年四月,又以“廣東兵政廢弛,臨事全無實用”的莫須有罪名,遣送新疆伊犁戍邊。
林則徐啟程前往伊犁途中,黃河在河南祥符三十一堡(今開封張家灣)決口,開封全城被圍,城內(nèi)水深達五六尺,潰水奪溜至安徽臨淮關(guān)入淮,總計豫、皖兩省五府二十二州縣受災。當時的河南巡撫牛鑒、東河總督文沖均束手無策,上疏請求暫緩堵口,甚至提出把河南省城從開封遷移走。道光皇帝派大學士王鼎到現(xiàn)場勘察,王鼎上疏言:“河流隨時變遷,自古迄無上策,然斷無決而不塞、塞而不速之理”,故文沖所奏,“斷不可行”。于是,道光皇帝解除文沖的職務,枷示河工,以淮海道朱襄繼任河督,并責由王鼎主持這次堵口工程。
王鼎知道朱襄缺乏治河經(jīng)驗,而林則徐做過東河總督,熟悉河務,便上疏請求留林則徐襄辦這次堵口工程。道光皇帝馬上“詔示林則徐折回東河,效力贖罪”。
林則徐奉旨兼程前往祥符,當即與王鼎同住黃河六堡工地,在一線督導堵口大工。這次堵口工程,耗時八個月,共用銀六百多萬兩,是當時河南境內(nèi)較大堵口工程之一。在林則徐的實際主持下,經(jīng)過一個冬春的努力,終于成功合龍。
成功之日,林則徐卻被遣戍伊犁。王鼎流淚相送,林則徐卻淡然處之,贈王鼎詩二首,其中一首說:“幸瞻巨手挽銀河,休為羈臣悵荷戈。精衛(wèi)原知填海誤,蚊虻早愧負山多。
西行有夢隨丹漆,東望何人問斧柯。塞馬未堪論得失,相公且莫涕滂沱?!边@又使我們聯(lián)想到林則徐的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,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呀!
在新疆,伊犁將軍布彥泰請林則徐主持興治屯田事宜。林則徐抱病協(xié)辦伊犁的阿齊蘇墾地,捐資興修龍口水渠工程,使伊犁荒墾大見成效。
林則徐
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冬,年已花甲的林則徐又奉命同全慶共赴南疆查勘奏請開墾。他親自出勘的南疆八城的墾地,共達六十八萬九千多畝,行程二萬里。他所經(jīng)歷的地方,不僅謫臣從來未到,武臣邊帥亦鮮有躬親周歷者。在勘測過程中,林則徐目睹大部分地區(qū)未得到開發(fā),感慨道:南八城如一律照蘇松興修水利,廣種稻田,美利不減東南。為此,他每到一處,倡導開浚水源,興修水利。新疆各族人民感謝林則徐推廣坎兒井,稱之為“林公井”。
他流放新疆三年期間,為新疆各族人民做了許多好事,其在屯田、水利上的業(yè)績,一直被后世稱頌。
來源 |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
作者|蔣超
尊敬的用戶您好!由于目前平臺處于調(diào)試階段,有些功能或內(nèi)容若有不完備的地方,敬請諒解,并誠邀您提出寶貴意見與建議!意見與建議可在網(wǎng)站最下面用戶體驗的意見與建議中進行反饋,也可撥打熱線電話:010-63707961。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!
返回首頁非緊急情況,請點擊發(fā)布更詳細的需求信息